Chenglap文章筆記 - 社會觀測#817
2025年8月12日
階級就是你在人類社會金字塔的地位,永遠是由較多的底層,承托較少的上層,把石頭擠上中上層就必然有更多石頭塌下來。所以多數人必然是底層的,單純擁有學位並不會改變這一點。
在上一個世代之所以像有人像陳水扁一樣,因為讀了大學而階級翻轉,是因為他以優越的成績在大學裡得到了換取了罕見而有市場價值的技能,或者門檻很高的證照。陳水扁之所以階級翻轉並不是單純因為他讀了大學,而是因為他修了稀有的「海商法」。如果你在大學讀的是哲學或者俄國文學,應該難以為你帶來甚麼經濟利益,階級向下翻轉的機會比較大。
自從馬英九 22k 時期開始,大眾的共識好像是學位本身應該導致有某個水準的收入,而且這個收入應該比學歷低的人更高;但這多少有點誤解,決定勞工收入的是「市場對技能的需求」,學位只是獲得技能的手段。不帶來被需求罕見技能的學位,基本上無助收入。
對於不滿意自身階級的人,或者急於謀生的人,或者家裡貧窮的人,他們想要透過教育改善自己的收入,需要的是在就學時期去判斷未來的市場需要怎樣的技能。然後透過任何方法,包括而不僅限於專上教育的方式,獲得這些技能,並在學成之後盡快把自己的技能向客戶租出:受僱也是一種租出技能的方式。
因此醫生才會變成了優等生首選學科之一,至少社會上對醫療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而每個地方最有錢的人最需要醫療,而且醫療勞動力進口比較困難;如果你願意去別的地方工作,這世界上也多的是歡迎醫生的社會;這保證了你在任何社會的階級底限,哪怕是有一天要當難民,一個懂醫療技術的難民也是比較有保障,就像你打電玩時的補師一樣受歡迎不是嗎?
反過來說,如果你要讀藝術,讀英國文學,讀日本歷史。並不是社會完全不需要懂這些的人,也不是這些技能一定會貧窮,因為作品而發達的文學泰斗與藝術家當然存在。只是市場對他們的需求極不穩定,有時可以是接近沒有,而且通常供應比起醫生來說多。因此大家並不是對這些事情沒有興趣,只是沒有也真的不會死,沒有醫生你會死。
有些讀了書而不得志的人,羡慕古代中國能夠做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希望能夠回到一個只要努力讀書就能夠名成利就的時代。
但你仔細想想,科舉制度實際上就是人工製造出來的需求,統治者以政治權力創造了一些穩定的優差,並以科舉作為就業的入場券。所以也不是按你興趣或才能去讀的,你也只能讀四書五經,因為統治者指定是四書五經,不是俄國文學或者森林管理,而且一旦科舉崩壞了,這種穩定的需求也會消失。在沒有科舉的社會,就沒有唯有讀書高這回事。
我們的社會長期的誤導了自己,自少我們就聽到不斷有人強調,你不讀書將來就會活得苦,無法謀生,或者社會地位低落,悔恨自己沒有好好讀書,訓勉學生要好好讀書。指著那個街邊的乞丐說他之所以淪落成這樣就是沒好好讀書,既洗小孩子的腦也洗家長的腦,洗到整個社會對於讀書都有莫名其妙的錯覺,甚至一廂情願認為廣開大學就能人人翻身。
而真正能保障你生活與未來的,並不是「讀書」,而是「一技之長」。而這個「一技之長」的價值,則取決於供求定律:價值 = 需求 / 供給。太多人擁有的一技,或者太少需求的一技,對你的保障就會減弱,「辨認社會需求,滿足社會的需求」才是該努力的方向。
只是某些技能需要用「讀書」去獲得而已,例如你要當醫生,當律師,你不能不讀大學。但如果你要當水手,當商人,那可能就並不那麼必要,如果你當網紅呢?那就是人設問題,如果你是知識型網紅,掛個學歷出來也真的有擋箭牌的效果。如果你是八加九網紅,可能低學歷才是你的賣點呢?真的讀到博士也不告訴別人,免得別人覺得你是不真誠的八加九。
當然辨認社會需求這就很難,有甚麼人是因為看好未來而在二十年前讀人工智能的?有多少人在讀書時熱門的技術,例如甚麼 UML,甚麼 Symbian,讀完在畢業後卻直接在市場中消失了。所以努力讀書最後得個吉是很合理的結果,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屠龍之技」,講的就是有些人擁有很厲害的技能,卻在社會中毫無用處,大學就大量生產這種人。所以跟賭博其實也沒甚麼分別。
我有時在想,也許我們需要像香煙一樣,在大學門口加一個「警告:大學教育會耗費大量光陰與金錢,但並非穩健投資,會惡化你家的財政並令你減少發展事業的時間;並不保障你能夠在社會生存,也不導致階級翻轉,沉迷教育害己害人,需要自食其力的人就讀之前要慎重考慮」的牌子,免得將來出現一堆抱怨自己讀了學位後階級也沒翻轉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