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松蔚:〈修學佛法 不可隨便「跳級」〉
《溫暖人間》第491期,
香港:佛教溫暖人間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2018年6月14日,頁65。
489期本專欄曾提及,藏地傳統上說小乘視世間痛苦、煩惱如毒物,避之則吉,一心希求出世。大乘一般層次認為毒物可以對治,無須逃避;高層次時更認為毒物本身試可以轉化成為道用,故無懼入世度眾。
例如出家人的戒律本身就是小乘戒,漢傳、藏傳、南傳的出家戒都屬於小乘系統,但南傳佛教最為嚴格奉行,不許僧人直接觸碰金錢,必須與異性保持一段距離。從小乘要避開一切引誘的角度出發,雖然金錢可以用於善業,異性也可以幫助弘法,但為了避免刺激煩惱,不管什麼原因都不能緊密接觸。
標榜大乘的漢傳、藏傳佛教,由於強調入世利生,在社會中進行佛法事業不可能不用錢,也無法避免接觸異性;而且已經修得自心清淨者,不會因此生起煩惱或行差踏錯,故不強制僧人或居士(大乘菩薩可以是在家行者)避開錢財或異性。然而,這不代表一開始就修學漢藏佛教的人,自然不會貪戀財色。一般凡夫沒經過觀修無常,未培養出離心,不會輕易放下對外在條件、感官欲樂的貪愛。縱使最初有意服務佛教,但面對着種種名利色相,極可能把持不住,慢慢變質成為利用佛法滿足一己私慾。有些人把佛陀家業與個人事業混為一談,利欲沖昏頭腦,不懂客觀反省,合理化自己爭名奪利的惡行(狡辯是為了弘法),自信在做大功德……
因此,即使一開始便依止漢藏佛教,也不宜急着出來接觸群眾,而應先修好小乘的共同基礎。雖然一直都說大乘比小乘更高層次,但這不代表大乘可以從整體佛法中割裂出來獨立修學。大乘與小乘是先後次第的關係,小乘也是大乘的根基。正如上期所述,沒修成小乘的出離心,則難以生起大乘顯宗的菩提心、空性見,以及大乘密宗的清淨觀。
對於財富和異性的態度,只是其中一個例子。整體上,小乘嚴格執行一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禁戒。大乘則認為某些情況下,表面行為是惡業,實際上卻是能利益眾生的善業,可以開許破戒。例如佛陀過往生為大悲商主,殺一惡賊而救五百商人;另一生為星宿婆羅門,雖修梵行,為免婆羅門女求愛不遂而自殺,仍與她結婚……但當時佛陀並無生起嗔恨或貪愛(這在沒修好小乘之前是辦不到的),而是出於慈悲心,衡量整體利害後才行動。薩迦班智達等藏地諸多祖師都告誡:一般人沒有這種智慧與修證,切莫單憑一己喜惡,自以為是隨便違犯小乘教誡,也不要用弘法利生為藉口來掩飾出於煩惱的破戒。
順帶一提:純粹的「小乘」乃從學理上分判,是否「純小乘」行者視乎個人發心是否只顧一己解脫(大乘、小乘是從發心大、小來區別),而非教法內容屬於初階或進階(小乘階段的確首先宣說基礎教法,但大乘同樣需要這些基礎),更無關地區或語言文化。因此,筆者多次提及小乘並非指南傳佛教。
事實上,要斷言一整個地區都是小乘或大乘,根本不可能。習稱漢藏傳承為大乘佛教,只是從當地流傳的經典理論而言。個人是否真正大乘行者,還是要看各自有否菩提心。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也說:「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